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prayforrain

西部旱象難解,農民如何降低缺水的衝擊

2021/4/17 by 六香田

此次西部缺水,首當其衝的是2020年10月中旬,被強迫休耕的桃竹苗區農友。我們從那時候開始,就一直有媒體來訪,最近還有New York Times和BBC外媒採訪。然而我們的論述,一直沒有完整地被寫下來,特此撰寫這篇,和我們的粉絲說明六香田的想法以及因應之道。

『我們不會上電視唉唉叫、打悲情牌。』『當大家接下來都缺水的時候,誰在管你田裡的作物怎樣。』
這是我們深思反省以後,得到的結論。理性規劃,是我們面對此次和日後缺水的態度。

2020年10月中旬,當我們從手機看到經濟部和農委會炸彈般的停灌休耕新聞,當下我們非常生氣。即將收成的作物被宣判死刑,而且又是從手機看到,不是從農會、農委會或地方公所通知,根本就像是被用messenger分手的核彈級驚悚,誰能馬上接受?

我們花了大概一週的時間,把生氣的情緒排解掉,畢竟這是一件大事,不可能三天就能got over it.

深思以後,我們認為這次的旱象,大好也大壞。

 

  • 對農業轉型是大壞:

產業新進者,或新投資者, new comers, 會在評估農業時,擔心未來又無預警的限水,延長投資回收的時間、也傷害長期投資規劃。此種重大風險,將遏止新血進入農業,所有作物都需要水,缺水停灌根本是把刀架在農民脖子上。想當然爾,當台灣農民平均年紀超過70歲時,又後繼無人,農業如何轉型?

 

  • 對個別農戶是大好:

這裡指的個別農戶,是因缺水而越早咬牙轉型的農戶。頭過身就過,有風險觀念的農戶,才有機會活下去。說不定就能開啟坦途啊~

 

此次缺水,根本就是冰山一角,揭露出以前在很多方面便宜行事的結果。
 

從我們的判斷,本次旱象的成因,加上農業結構的陋習,導致西半部大規模停灌休耕,有以下幾點和大家分享:

 

A. 旱象自然成因:
1. 台灣國土面積,70%是山地,南北狹長,東西部很窄,雖然台灣雨水足,可是淡水不易留存。
2. 東部迎風面降雨區,水無法留住、也無管線輸送到西半部。2020和2021年,已經多次西半部沒什麼雨,但北部和東部連續下雨數天甚至數週。
3. 台灣西部甚少雨水的2020年,只是凸顯上述事實。

 

B. 旱象人為因素:
1. 水費太便宜,耗水量大的產業更把水資源的處理成本外部化,直接放流的廢水,也破壞了環境,反正罰不到。因此製造業廠商或用水大戶,根本沒有投資水回收處理設備的誘因。
2. 自來水和灌溉管線漏水嚴重,以往我們呼籲各級單位重視漏水問題,都不受重視。亡羊補牢猶未晚也,這一點未來要大家繼續共同監督。
3. 水庫淤塞,這牽涉到山區水土保持的問題。以我們竹東大圳為例,竹東圳水源頭在高山,2012年以前如果高山下大雨,水圳雖有山上沖刷下來的泥沙,但一天不到就清澈。但近年新竹高山露營區的大肆開發,一但山區下大雨,竹東大圳的水至少要三天,才不會挾帶泥沙。


C. 農業休耕結構
1. 農業用水量被嚴重高估、工業用水量嚴重低估(上述提到的經濟上的誘因)。
2. 根據統計,農業用水可補充地下水、伏流水,農業灌溉用水量,真正只佔34%。而不是70%,整天喊農業用水70%,是為了便宜行事,把農業先污名化,缺水時就能先拿農業開刀。誰敢叫工業和民生馬上降低用水呢?
3. 北部停灌區本人粗估,水稻面積應該佔至少80%,甚至更高。而這80%以上的面積,又都是繳公糧或糧商居多,水稻品牌農極其少數。公糧的米存量超過半年,經濟部才不管你這幾個小不拉嘰的品牌農哩。
4. 為何水稻面積那麼多?
    - (一)水稻代耕產業鍊純熟,適合體力下降的老農,也適合較年輕的新農。稻農可以用電話聯絡,外包重要田間管理事務。
    - (二)水稻耕作技術發展也純熟,單位面積產量高,但價格低,所以只能以面積賺取微薄的毛利。
    - (三)目前還沒有可替代水稻代耕產業鍊的農糧作物。生產補貼是很簡單的,但是銷售才是大難題。農委會有能力,從政務官的角度,去思考商業決策嗎?
    - (四)台灣的公糧價格很便宜,但為何台灣米穀粉技術一直沒有重大突破?台灣米穀粉那麼貴,哪可能和有大量出口補貼的進口小麥競爭?不要和我們說有中華穀類研究所或者有米穀粉的競賽推廣,市場上米穀粉就是價高又少,市場現況就是最好的觀察。
5. 就以豆類來講,近年農委會大力推廣轉作豆類,結果國產大豆爆倉也賣不掉,價格崩跌。農友根本沒有信心去支持新的農糧轉作政策。

 

D. 農業非戰之罪
1. 從GDP來看,農業看似只有貢獻1.6%~1.7%,因為農業交易現場,仍以現金為主,而主計處所公布的數據,應當是有交易憑證的才好計入。而且農業生態和景觀也常為商家的行銷賣點,若全部納計,農業的GDP貢獻也至少有超過10%。然而農業承擔最大的生產風險,要農友開發票,是幾乎不可能。尤其農業牽涉到的產業別相當廣泛,統計能如實反映嗎?
2. 農業用水有很重要涵養水源的功能,此點必須要再重申。

 

曾經我們受邀參與水資源單位的會議,當中農糧署出席的長官,沒有顯示出傾聽的意圖,應該也無法理解,我們從商業決策討論農糧轉型政策的擔憂。若銷售端沒有去處,下一個爆倉的,會是哪一個農糧轉作農產?

 

六香田自己的因應之道:
1. 分散生產風險。2015年已經停灌過一次,2020年10月的停灌消息一出,我們就在規劃移轉生產地。而我們很幸運能接觸到其它地區的農友,因此也得以分散單一集中的產區風險。與其唉唉叫怨天尤人,好好的面對危機,做出能讓自己活下去的種植規劃。不只是榜樣,也是我們的理念得以推廣的方式。
2. 我們接下來也會推出預約制的活動。以往都是各單位和我們協調辦活動的場地和主題,自己幾乎沒有規劃過活動。因此今年4月開始,會小規模的試辦預約制的食農或休閒農業課程。而且是真槍實彈的操作,不是浪漫的農法論述。
3. 我們也持續在思考,是否要增加不同雜糧作物的品項,畢竟北部耕地較零散,中南部適合大規模雜糧種植,北部較沒辦法。更何況新竹寸土寸金呀。


竹東大圳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推手:
其實本地竹東大圳灌區的二重里、三重里祖先,間接貢獻了現在的竹科經濟啊。我們六香田和竹科雖然隔了個山丘,地圖上直線距離卻只有2公里左右。將近百年以前,這裡一片荒蕪,當地客家祖先為了灌溉,用人力從我們這附近,沿著山腳一路到軟橋里,開了21公里的水圳,1928年完工,從此竹東圳灌溉阡陌。

民國70年代,竹科開張,半導體耗水量大得驚人,剛好附近就是竹東圳,水質純優量又大、無污染,因此台水在我們六香田附近鑿了一條寶一水庫進水口,從此本地農業就分流水源到新竹科學園區。但一個水庫實在不夠,後來寶二水庫興建時,就直接從竹東大圳軟橋端,把大量水截入水庫。
因此,在地先農的奉獻和遠見,間接催生了台灣半導體經濟奇蹟,此話一點也不為過呀。但每次都是我們的水源被截去工業用,農友是很憤恨不平的。我們這裡是很適合發展休閒農業和旅遊的腹地,但卻一直不受地方政府重視。唉。

 


結論:
1. 農業和科技,可共存共榮,合理的水資源分配機制,才能讓農業永續。而農業生產貢獻,在GDP是被嚴重低估的。
2. 不要再污名化農業用水70%,農業實際用水只有約34%,其他都是補充到地下水和伏流水,然後再供應工業及民生用水。一直被污名化的農業,哪會吸引新人才加入?
3. 各行業都應同時共體時艱,不能先叫農民去送死。
4. 所有作物都需要用到水,如果要淘汰水稻產業,那就規劃有效的農糧作物的轉型、輔導農企業和農品牌、加強農糧作物的行銷成果。
5. 政府要輔導工業和製造業用水大戶,投資回收水設備。
6. 快把漏水管線修好。明明四處漏一堆水,卻說農業用水最多,搞什麼啦!

最後,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們粉絲頁, www.facebook.com/liousiangtian
更歡迎大家,加入我們的line社群,因為接下來活動採預約制,facebook調降觸及率,讓很多朋友都看不到訊息,之後若有優惠好康,也會限定社群內分享呦。
我們的line社團連結:https://reurl.cc/v5brKe